王勃为什么说奉晨昏于万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9 11:46:57
王勃为什么说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是说在百岁时舍簪笏?不在父母身边,在万里之外奉晨昏?

语出《滕王阁序》: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
  簪笏:冠簪、手版。官吏用物,这里代指官职地位。百龄:百年,犹“一生”。
  奉晨昏:《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
  不是说在百岁时舍簪笏,百岁只指一生,是指舍弃一生的官位.
  也不是不在父母身边,在万里之外奉晨昏,而是到万里只外去奉晨昏,王勃写此文时,正是在去到交趾(万里之外)其父(王福峙)那里,渡海前夕.
  学习古文,必须知人论事,先了解时代特征,身世经历
  下面是背景资料,有助于你了解情况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篇名。唐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 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诗人。有《王子安集》。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唐高宗上元三年(676)九月,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督阎某召集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盛会,即席而作此文。在此后的途中,王勃渡海溺水,受惊而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愿意放弃一生的功名.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

这个意思和全文投身生活投身社会胸怀天地的主导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本文的主题思想就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