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7:09:02
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的文渊阁当值,为什么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朱元璋在胡惟庸之案后,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可是,这只是明初形势下,明太祖带有个人特点(如权力欲极强,猜疑心重,统治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等)所采取的措施。作为制度,后代不具备这些特点的皇帝是没有能力,也不愿意照样执行的。可是“祖训”又不便公开违背,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改造,内阁制度便逐渐形成,以一种新的形式起着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的作用。

设立内阁之初 为了防止内阁官员势力过大,永乐皇帝就出台了高阶低品这一制度。一般入阁官员都是四、五品的官级,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除了能经常面圣,并没有多大的权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说通俗一点,就是永乐帝时,皇帝尚且勤劳,可以忙得过来,可后来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懒或者喜欢干别的,所以内阁的地位和权势也就自然而然上升了……

就好像一个单位一把手,天天什么事都不问,就喜欢喝喝酒,吃吃饭,下属一来请示,他就说:你去找二把手办去……那久而久之,二把手自然是独揽大权了

你说的是两汉的吗。如果是,就是为了加强皇权。 内朝职位低但是权力大。

朱元璋时代,皇权空前强大,剥夺了相权,内阁仅仅是皇帝的秘书处。所以,阁员地位不高。而且,朱元璋是超级劳模,他自己把皇帝和宰相的工作都包揽了。
但是,后来的皇帝,生于深宫内院,长于妇人之手,基本上没有什么进取心,喜好享乐,因为内阁官员承载起草皇帝诏令(票拟)、转呈官员上书与、转发皇帝圣旨等工作,所以,在皇帝偷懒过程中,内阁官员的实权越来越大了。
宣德朝时期出现了三杨辅政,内阁权力开始上升。弘治朝的刘谢李三公辅政,一直到嘉靖皇帝中期,徐阶任内阁首辅,文官集团权力空前高涨,内阁已经相当于实际上的宰相,上架皇帝,下压六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万历初年张居正掌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