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8:13:52
原子轨道到底是什么样的?1S2SSP3S3P3D......都是在空间重叠排列的吗?然后电子还在各自的轨道里运动,那外层的轨道不就包含着里面的吗?那1S和2S里的电子不就都在一起乐嘛,能量还有什么区别啊?
还有啊,4S的能量低于3D的,所以先排4S的,这是不是说4S在3P的里面呢?那为什么失电子的时候不从4S先失去呢?
额,氢原子的简并性?能不能再说的简单易懂一点?

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 但是“原子轨道”一词还一直沿用。电子的运动规律有概率性,我们只能用概率方程的形式来表述电子在原子核外某个空间内出现的几率。 薛定谔方程就解释了这种概率性。 这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为了使它得到合理的解,我们引入了量子数n、角量子数l和磁量子数m。为了便于研究电子的能量、运动规律和元素周期中的一些规律。 我们把n、l定义为层和亚层。 但是这是是一种人们理想化的想像,并不代表真实情况。 实际上,最外层的电子也有可能在进核区域出现。
你提到的能量关系是一种能级交错现象。 也并不是说4s轨道的能量一定低于3d轨道的能量。
氢原子,n数值相同的各轨道能量相同,也就是Ens=Enp=End=Enf,这就是氢原子的简并性。
n相同的各轨道能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n相同的各轨道能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的程度有快有慢。
这就产生了能级交错。 对于原子序数很小和很大的原子,4s轨道能量是要大于3d轨道能量的。 只有某些原子才像你说的那样。 比如K、Ca等
能级交错的现象可以用屏蔽效应来解释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5P 5D 5F 5G
6S 6P 6D 6F 6G 6H

从最上面朝下划斜线,就是排布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一直拍下去

每个轨道都是独立的,没有什么包含什么的,S有1个轨道,P有3个轨道,D5个,F7个,顺序遵循上面规则,另外要符合跑林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失去电子的时候总是先失去能量高的,以为一个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

世界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或直接由原子构成,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构成,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因此正负抵消,原子就不显电,原子是个空心球体,原子中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几乎不占质量,通常忽略不计.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5P 5D 5F 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