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6:25:02
念大悲神咒好还是念佛好

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念六字佛不如念四字佛
个人缘法不同仅做参考

一 念佛的总纲
念佛法门,一是要发菩提心,二是要“信、愿、行”具足;以此二者为根基,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念佛的方法。

二 念佛的方法
《阿弥陀经》说“持佛名号”;《观无量寿经》说“观想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无相念佛”。前二种古来净土大德多有阐述,末学就后一种略述如下,愿闻者得益:

三 经中所说的“无相念佛”义理
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入“净土四经”,成为今天的“净土五经”。此章共244字,为净土诸经中最短篇,然而如此短文,却被称为“有此一经,如诸流汇归大海”。因为此章既讲明念佛往生的原理,又讲明念佛的方法;更剖析了“无相念佛”、“无念而念”的义理。以上可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为净土法门之浓缩精华,与上根念佛人对机。所以,净土行者,当深刻领受。全文如下: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四 “无相念佛”的具体方法
末学就《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之学习,谈一点感受:
此章与《阿弥陀经》所说“持佛名号”不同,通篇讲“忆”讲“念”,不说“持名”。即念佛之时,无有文字、声音、佛之形象、净土之庄严等等。这样怎么能念佛呢?举例如下:写下“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翻过来,此时,文字当然不现,但是却明知纸下是什么?再举一例:大学第一学期,思念父母家乡,极为强烈,却不会时时口念父母名号以及家乡景物;也不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