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纱 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3:30:44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急急急,在线等!!!
好的补分

作为北宋文坛的代表人物,苏轼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浣溪沙》是一首清新明丽的小词,在苏轼众多的诗作中,犹如一朵俏丽娟秀的小花,散发脉脉的幽香,千百年来,萦绕在读者的心间。

而尤其令赞叹的是,诗人在迷人的山水风光中,不仅读出了山水的神韵,而且还读出了人生的哲理。这种哲理,不是空泛直白的议论,而是融注于山光水色之中。在诗人的笔下,自然美景与人生至理珠联璧合、水乳交融,实在是令人赞叹。

请看《浣溪沙》一词,词前的小序交待了诗人的行踪及写作的背景。词的上阕,诗人描绘了游蕲水清泉寺的雅致景色。在诗人的眼中,寺旁溪水边的兰草刚抽出短短的新芽,浸润在潺潺的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清爽,没有一丝尘土。黄昏时分,潇潇的春雨在松林间诉说着絮絮的私语,静谧中,耳畔不时飘来几声杜鹃的清啼。

兰芽、溪水、松林、沙路、暮雨、子规构成了一清新、幽静、宁谧的景致,形成一幅清丽可人的画卷,撩起诗人悠悠的思绪。你看,尽管身居僻壤,兰草却毫不为意,嫩绿的兰芽迸溅着勃勃的生机;虽然置身山野,松树却安之若素,苍翠的松针沉郁中透射着森然的刚劲。兰草、松树在仁人志士的眼中都是志高行廉的君子,遗世独立,卓尔不群。想来此刻的苏轼,目睹这芳草佳木,定然是心旷神怡甘之如饴的。这里没有官场的声色犬马、红灯绿酒,也没有世俗的曲意逢迎、奴颜婢膝。这里有清啸的山风和蒙蒙的细雨,它们荡去了官场的喧嚣,洗却了世俗的尘埃,只留下一个清新洁净的世界、悠闲宜人的环境来为命运多蹇的苏轼疗伤养身。这里虽然也有不时传来杜鹃凄凄的啼叫,但我们知道,徜徉于松间的坚强的苏轼达观的苏轼是全然不会放在心上的。

正是这种胸怀,这种胆识,使苏轼的双目充满了睿智,于纷繁芜杂的世象中洞悉自然人生的妙理。他从眼前折身西去的溪水,看到了一个坚强的灵魂,一个敢于挑战命运的灵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是众多河流运行奔流的写照,但,蕲水寺旁的溪水除外,它偏要抗击宿命,向西奔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无数市井小民的人生准则,但,苏轼除外,他既不同苟同于改革派的急进,也不附合于复古派的倒退,虽屡遭贬谪仍矢志不移。

于是个性的溪水与特异的苏轼相逢,合奏出响遏行云的黄钟大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在常人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