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的每个字的解释和整句话的解释,还有句子要表达的思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8:53:25
恩,上面说的很清楚了。。。

《论语别裁》说:“这一句话,包括一个人的三种个性。刚,很刚强,换句话说有脾气,而且是很明显的有脾气,不对就是不对,绝不愿放在肚子里不响,教他做不合理的事情,他绝不干。毅,是果敢,有决断。木讷,是看起来好象笨笨的,但很厚道、朴实。如这三个因素具备的人就太好了,再不然有其中的一点,也都是近于仁道的人物。”

在这里南怀瑾先生提出了两个独特的观点:

1.“木讷”还是“木、讷”?

《四书集注》版本是:“刚毅、木讷”;

《论语别裁》版本是:“刚、毅、木讷”;

《金本》是:“刚、毅、木、讷”

在现代汉语中“木讷”是一个并列合成词,不属于偏正关系,不可解释为“厚道朴实的笨”或者“笨笨的厚道朴实”。而应是木有木的“质朴无华”含义,讷有讷的“谨慎迟钝”的含义,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古汉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24》),证明这个“讷”字是可以单独做动词使用的。朱熹的用法并不影响四种品质并存,而南先生将其变成“三个因素”,似乎有离原意了。

程子解曰:“‘刚’者强而不屈,‘毅’者有所发,‘木’者质朴,‘讷’者迟钝。”显然是按四种品质来理解的。

所以本书取用《金本》:“刚、毅、木、讷”。

2. 要想近“仁”,是需要孔子所说的四点俱备呢?还是南先生说的“再不然有其中的一点,也都是近于仁道的人物。”呢?

根据孔子一贯对“仁”的认识,恐怕还是需要同时俱备才行的吧!

因为他曾几度评价过他的众高徒。这些高徒不愧为人杰,但是孔子认为只能说是各有千秋,却也不够“仁”的标准。比如他认为有帝王之材的冉雍,有人说:“雍也仁而不佞。”他却说:“…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4》)。比如对以忠勇著称有大将吏官之能的子路,治国并才艺具超众的冉求,有外交才华的公西华,孔子也都说过:“...,不知其仁也。”(《公冶长.7》)所以孔子的仁并不是用单方面的素质就可以衡量的。

程子也认为:“‘刚毅木讷’质之近乎仁也。”也就是说这四种品质俱备,其本质才可接近仁。

(1)木:秉性朴实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