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善人,不闪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8:59:30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有道德的人是没道德的人的老师。没道德的人是有道德的人的资源
善良的人可以做不善良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可以让善良的人引以为戒。

道德经上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这是老子的话,不是孔子的。
善人:是老子所讲的好人 不善人是老子所讲的坏人
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善人也应该借鉴不善人的各种行为,防微杜渐。

PS:最近电视上见一砖家说孔子在两千五百年说过:养不教,父之过...

[原文]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二十七章

[要义]

善人是不善人的学习榜样,不善人是善人的反面教材。善人和不善人是对立统一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好人可以变坏,坏人可以变好;双方又是对待的,有善人必有不善人,有圣人就有强盗,无善人也就无所谓不善人。师就是模范标本,资就是借鉴材料,“师资”一词源出于此,今天的“师资”就是教师队伍的意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扬好人好事的带头作用,让人们见贤思齐,见善改过,从而感化带动后进的人们;同样,也要以坏人坏事为反面教材,知道坏人们的可悲下场,引以为戒,不致重蹈覆辙,误入歧途。

[故事]

《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故予费仲。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而资费仲玉版者,是爱之也。故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逆,是谓要妙。’”胶鬲就是“举于鱼盐之中”的那位贤人,费仲就是荐进苏妲己以亡殷的大奸臣,敌国的贤臣就是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敌国的奸臣反而能成为自己的盟军,所以文王不予胶鬲玉版而予费仲,目的在于使纣王更加轻胶鬲而重费仲,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殷亡不远矣。文王举姜太公于渭滨,以为军师,所谓“太公八十遇文王”,文王让他坐上自己的车子,亲自把他拉到宫中。所以老子接着说:“不尊敬老师,不爱惜反面教材,即使智者也要迷惑起来,这就是要言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