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花非花》的表达技巧。。营造的意境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6:05:52
同题

  • 白居易《花非花》表达的技巧是: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 营造的意境是:

  这首诗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 附原文:


  花非花

  【唐】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 【注释】:


  ①花非花、雾非雾: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②来如句: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

  ③去似句: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 【赏析】:

  《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其实是为妓女而作的,“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