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艰苦生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3:18:07
真实艰苦

1960年冬天到山东,我不是以记者身份去采访。记者采访一般是有来人接待的,时间短而且是灵活的。这次下放到灾区,同灾区的农民实行“三同”,不仅生活十分艰苦,而且时间长,甚至是无定期的。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漫长的饥寒交迫的非人生活,使我身心受到了沉重打击和无可弥补的伤害,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今天有了这个条件把它如实地整理出来,目的是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真正了解过去,不要忘记在过去艰难崎岖的道路上,父辈们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但愿历史不会重演,不会重蹈覆辙,不要再走曾经走过的、而且被实践证明走不通的路子。

三年困难时期,最困难的是1960年冬到1961年春。因为在这之前,一是问题还没充分暴露,二是还有点儿以前积蓄下来的一些物质基础,生活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们下去正是1960年冬天,是继1959年冬、1960年春灾荒进入高峰、持续发展到最严重阶段。过了1961年春天以后开始好转,夏天就实现了毛主席提出的“五个月工作的转变”。因而这一段时间是最艰苦的时候。

1960年,尽管农村灾荒严重,城市食品供应普遍紧张,首都北京虽然也有些紧张,许多食品凭票限量,但最低标准,还能基本保证,这是其他地方所不可比拟的。因此,离开京城到省、到地、到县、到公社,越往下走,生活越艰难。到了农村第一线大队、生产队,以至于连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都没了保证。中央强调下放干部要实行“三同”,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鲁西北的冬天特别冷,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老百姓家里睡的都是火炕,主要是靠烧秸秆柴草取暖,受灾之后,农业减产,秸秆也大大减少。要说“同住”,空房子很多,但都不能生火取暖,墙壁四面透风冷得很,有的跟睡在露天地里差不多。白天屋子里阴冷阴冷的,晴天没有风时,外面要比屋子里暖和一些。所以人们经常三三两两地站在墙脚下晒太阳。要说“三同”,住是首先遇到的一大难题,我们当时是怎么住的呢?

黄龙不是“龙”,是一位13级的老干部。我们新华社下放到大于公社的有三人:一位是对外部的黄龙,他时年48岁,满头白发。在新华社下放到农村基层的干部中,数他年龄最大,而且资格老,级别高,所以大家都叫他“老黄龙”。他是广东人,上世纪30年代末期参加革命,搞过地下工作,抗战期间在广东东江打游击。他是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