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次拿诺贝尔奖都是华裔而非华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2:17:32
每次看到有华裔人拿诺贝尔奖,而却没有中国籍的科学家拿这奖?我觉得中国籍的很多科学家都可以拿这奖。很愤恨!

其实我们比谁都在乎诺论 关键字:诺贝尔奖,诺奖,杨振宁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先生7日在香港说:“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从高锟获奖引出“中国离获得诺奖又近了一步”之论,证明中国人其实非常看重诺贝尔奖。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先生7日在香港说:“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10月8日中新网)

“20年内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这话杨振宁先生反复说了很多遍了,我记得,他最早说这话的时间是2000年。那一年,在中科院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杨先生语出惊人:“20年内,中国本土的科学家有望实现这一梦想。”而且,杨先生当时还预测,说是数学、生物两个领域最有希望率先得奖(2000年8月9日《甘肃日报》)。2000年到现在,9年过去了,如果准确点,杨振宁先生今年应该说“11年内中国人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先生每年都重复“20年内”,其实和我们说的“总有一天”,是一个道理,以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期盼力度,“总有一天”会把诺奖盼到手的。

这不,又有人说“中国离获得诺奖又近了一步”。其根据是,去年获得诺奖的钱永健虽是华人,还是钱学森的堂侄,可钱永健既不是中国生,也不在中国长,中国话一句都不会说。今年就不同了,获奖的高锟不但出生在上海,任过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而且在1996年就被聘为了中科院的外籍院士。

我们期盼中国人获奖,这一心理可以理解,可说高锟获奖,比钱永健获奖,让中国人离诺奖更近一步,还是过于矫情了,因为二人终归都属于“美籍华人”。如果要说“更近一步”,为何在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位先生获奖后,中国人离诺奖没有“更近一步”?杨振宁先生在大陆生活的时间不是比高锟更长吗?

从高锟获奖引出“中国离获得诺奖又近了一步”之论,证明中国人其实非常看重诺贝尔奖。这些年,每到诺奖颁发,我们都只是远远地观瞧,心里不免感觉免酸溜溜的。为了掩饰这种失落感,有人指责诺贝尔奖有缺陷、不合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评不上),有人建议不要紧盯着诺奖(没有诺贝尔奖我们照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