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三公那个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02:40:35
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
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秦所设三公,西汉沿用;

太尉、司徒、司空为东汉三公,其后的曹魏等朝代沿用此三公设置,至唐沦为名誉称号,至南宋时废除;

太师、太傅、太保在南宋以前,统称“三师”;南宋时改成“三公”名号,不过仅是虚衔而已

所谓三公是中央政府的最高长官.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也有认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唐,宋仍沿此称谓.
司马:武职,掌管军事.如曹仁为魏国大司马.
司徒:行政长官,如王允为汉献帝司徒.
司空:掌管土地(土地公公?),兼管土木等建筑工程.
太师:军队统帅.董卓,闻仲都是任此职务.
太傅:辅佐国君,掌制定颁行礼法.
太保:辅佐国君的官.
太尉:基本等同于司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经今文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三有事)。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掌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居此职而专擅朝政。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