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考个秀才难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0 22:30:51
请问明清时期考个秀才难吗,一次院试之后,每个县能产生几个秀才?

谢谢!

其实还是有点难度的,打个比方,比今天考上二本稍微难那么一点。

关于具体的学额,记载不多,我查了一下湖南湘乡的官网。明清时期,长沙府湘乡县的学额如下:
明初,廪生定为20人;宣德三年,规定各县“增广生员如廪膳之数”,湘乡学额扩大到40名;正统十二年,湘乡县又获准“于常额之外选入学者为附学生(附生)”,具体人数不详。明代,将廪生、增生、附生加在一起,湘乡学额应在50名左右。
清初,大幅度削减各地学额,湘乡的学额从50名左右一下锐减至12名,而每届参加应试的文童多达2000余人,生员名额与考生之比竟为1:175;雍正四年,湘乡学额增至l5名;咸丰六年,湘乡以“绅民防剿捐输出力”和湘军战功,全县学额又获准增加三名,达到18名,“以示嘉奖”;其后,湘乡学额又先后七次蒙准增加,到同治九年,湘乡学额达到28名。

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鲁迅小说《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试均考不上,人已老了,还是童生,或称老童生。若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
童子试关卡重重,有否其他途径入仕呢?其实,应试者老是不经过童子试、科考的,也能参加乡试。方法是参加所谓「纳粟入监」。这个制度始于明代中叶,一直行至清末。「纳粟入监」就是化银子捐一个监生,取得乡试入场资格(更多的是,有钱不学的人捐监后并不入场应试)。这个途径,往往被看轻,但也总有意外:明代罗圭七次应考都不能通过童子试,捐监后却在乡试、会试中连获第一名。
乡试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称为秋闱(闱是考场的意思)。次年春季(在阴历二月或稍后)举行会试,称为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部试、礼闱。会试之后是殿试。明清时代,正常情况下,这种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遇有国家庆典,增加恩科。

没钱难!朝廷里没有人(亲戚之类的)更难!

秀才相当于初中毕业,应该不很难。
清朝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