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会给不同人的带来什么结果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23:46:54
急用

科举制到了后期,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

1、到了后期科举采用八股取士,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2、由于政治腐败,科举制公平竞争的特点逐步丧失。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始于隋唐,止于清末,既是一种读书入仕的教育制度,又是一种考书选官的吏治制度。它通过书面考试,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读书的目的是考官做官,当官的途径是读书应考。不论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一旦金榜题名,即可飞黄腾达。此所谓“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仕途锦程。科举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兴盛衰亡,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历了新生、发展、兴盛、变异、衰亡的过程。在隋唐时代,科举制作为新兴的选才任官制度,明显优于世袭制和九品中正制,确实起到过不可代替的正面作用。但是到了明清特别是清末,世界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逆世界潮流而动,拒绝和背离科学与民主、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资本主义普选制等,继续用读经科考、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培育人才、选拔官员,导致中国由兴到衰、由强到弱、被动挨打、濒临灭亡,成为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政治分析观点,科举制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网络人才、培植奴才、统治人民的专制机器。它为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臣民提供了“读书做官”的晋级管道,特别是为平民百姓提供了脱离生产劳动、改变阶级本性、背叛劳动人民、进入统治阶层的奴化通道,使广大有才华的平民学者,通过经书教化、书斋奴化,由“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底层,“公平”地晋升到“劳心者治人”的社会高层,成为统治人民、压榨人民的鹰犬与奴才。这一过程,陶行知在《伪知识阶级》一文中分析得精彩透辟,与刘教授的观点大相径庭。对于多数科考中举的当官者来说,其学问是纸上谈兵的伪知识,其道路是投身剥削阶级的奴化路,其结果是封建专制的统治者,其历史作用是将中国封建社会在朝代更替中延续了四五千年,最后在落后挨打中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