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是不是也有复杂的格的变化?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23:50:26
诸如像嘉绒语这样的古汉语近亲有很复杂的格的变化,很多资料上都说上古汉语有复杂的格的变化(像是宾格、主格、呼格、位格等),是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格吗?运用的时期主要在什么时候?为什么突然就消失了呢?先秦文学《诗经》、《论语》等这些格的变化早已不复存在,难道格的变化是出现在文字还未大量出现的夏代和商代吗?亦或是要追溯到原始汉语时期?
当然,我最想知道的还是为什么突然消失了。

阁下也说了,在“文字还未大量出现的”夏代和商代的时候。在那种情况下,至少汉字还没有趋于稳定的时候,怎么会有那么复杂的“格”的变化出现呢?就是自《马氏文通》以后,人们致力于对外语中那些“格”、“体”的研究的时候,也很难追溯到连文字记载都不完善、不完全的夏商时期吧。所以,这种可能是不存在的。

我认为是不是在某种汉语的古方言中存在“格”的变化,这不好说。但是我们学习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当中,应该不会出现“格”的变化。只是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来标记他。比如,分清主谓宾,厘清句式等等。我们把状语分成很多种,把感叹词和拟声词也分成很多种,每个词类都很复杂,用法也复杂,还有很多活用的现象。

但是这些是古代汉语的特点,个人觉得把这些总结到“格”里还是不合适,也放不进去。不排除古代方言中有,是近几十年总结出来的。

应该没有吧。至少在可考察的文献中,汉语是独立语,没有语格的变化,很多语法意义靠语序来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