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食殪而嗌.......不多食”一段是否和孔子的许多观点相悖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0:38:50
例如孔子的思想里有重义轻利,崇尚俭朴的观念,但是这段话说的却是在吃喝上要追求讲究奢侈,处处挑剔。历代对于这段话是怎么认识的呢?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这句话,如果独立来理解,确实是讲究吃喝的。然而放在整句里面,应该理解为

不因为饭做得精致就吃得太饱,不因为菜烧得细致美味就吃得很多。饭放久了变味了,鱼烂了,肉腐败了,都不要吃。颜色变坏了不吃,味道变臭了不吃。煮的不熟太生,或过熟太烂了都不要吃。不是吃饭的正餐时间不吃,不照正规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调味品不适合不吃。肉不要吃太多,不要比吃青菜米饭还要多。只有饮酒没有限制,以不喝醉、不捣乱、不闹事为原则。

这不是俭朴观念,也不是教人奢侈,而是说简单的生活中吃饭的态度。

而现在的成语把"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理解为: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我觉得这和原文意思是不搭配的。

厌,餍足义。不厌,不饱食也......不因食脍之精细而特饱食也。”《论语新解》第245页)这样解释符合孔子一贯倡导的节俭。他谆谆告诫弟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他鄙夷那些奢侈之徒,说这种人不值得和他们来探讨人生问题。

所以正确的含义应该是:“不要因为食物做的好吃而吃的过多”。这样才符合孔子一贯的精神和做法。

孔子的许多观念都是矛盾的,所以有这样的话一点都不奇怪。

孔子重礼,过去的钟鸣鼎食之家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