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洒脱 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1:46:20
周国平的

急急急急

在我们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那就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个读书人,对于读书他有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他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需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在《论语》中至少重复四次。孔子原本就是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混个稳定职业。孔子曾经坦然的说过,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君子不器”)。因此也确实有人讥笑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不生气反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车马为专长罢。这话不但是他的治学观,实际上也反映了他的人生观。有例是,有一回,他和他的四个弟子聊天,让他们谈自己的理想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学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家。孔子听罢说“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灵性,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然改名金“圣叹”。以资纪念。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何必成什么器,成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