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7:28:50

管仲( 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就是管仲帮齐桓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地理位置好,
第二是重用人才(管仲)、发展内政,
第三是富国强兵,
第四是尊王的政治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

你是不是问七年级上历史练习册的第十页第二大题的第2小题啊?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了国力,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通过征战,提高了齐国的地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之后,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确立。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要在桓公其人本身的,管仲的作用不可否认,但还是不能反客为主。相关史料太有限了,不可考。

一,是有野心,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