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留学对于季羡林的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8:10:43
去德国留学对季羡林先生有什么影响?

德国留学经历改变人生

德国留学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季羡林淡泊名利,他曾公开表示辞谢诸如“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国宝”等之名。

季羡林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还研究梵文、巴利文、吐火罗语、包括佛教混合梵语在内的多种俗语,并研究印欧语言学和佛教史上的重大难题。这是一个极其冷僻的专业领域,很少有人了解。

季羡林主要的学术生涯和学术贡献都可以非常清晰地被分成三段。第一阶段是从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到1945年回国。

季羡林的留学,抱有一个和当时的流俗截然不同的想法,那就是绝对不利用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先天优势,做和中国研究有任何关联的题目。季羡林德国留学期间完成和发表在德国最权威刊物上的几篇非常厚重的论文,都以当时印欧语言学领域最前沿的问题为关注点,并且引起了轰动,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第二个阶段是1945年到1978年,季羡林放弃了在德国的教职和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返回祖国,这个在他34岁到65岁,被认为是学者最珍贵的黄金年龄阶段,季羡林在这期间却过的非常苦难。

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至今,季羡林在承担常人无法想象的繁重的社会、学术领导工作的同时,利用接触国外的最新材料,接续在德国留学期间奠基的研究,进一步论证推衍自己的判断和结论。

季羡林还接受了一个巨大的挑战,研究、翻译、考证了新疆发现的、篇幅最大的吐火罗语文献《弥勒会见记》,这项研究难度之大、成就之高,震撼了国际学术界。

季羡林不仅尊敬前辈、还不忘对后辈赞扬有加。

对年轻的学者,季羡林不遗余力地支持,无论自己多忙,总是乐于为他们的著作写序。

至于替年轻人看稿子,季羡林推荐发表,更是家常便饭。也正因为这样,很多年轻人都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位长者。

现在已是著名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