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叫“居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5:52:18

现代意义的居士,特指已经拜师皈依不出家(在家修行)、并持有道观道宫、庙宇居士证的人士,称为居士。居士:梵文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在现实生活中称谓含有隐士、高人、山人、奇人之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可见,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或者他是名副其实的得道高人、隐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么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慈善家了。
在中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中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
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物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居士:在家之士(人)过去学佛的人有文化的居多,那时管他们的尊称叫士.皈依佛教的人都叫居士.

居士虽然是具有宗教意味的一个词,在我看来应该是跟隐士差不多的意思吧!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