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于世龙(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大臣)他怎么敢叫带"龙"的名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4:17:33

中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避讳。皇帝的名字、自家祖先的名字、或是其他重量级人物如孔圣关圣的名字,总是不能轻易说出口。而一旦谈到含有这个字的词语时,也要小心绕过。翻开五千年的中华史,何尝不也是一部避讳史。历史变迁不断让新的文字成为书面中的禁忌,无论是用缺笔省称还是同义替换,没有一部古书能逃避被涂改的命运。

号称天子的人让与之相连的平凡汉字陡然变得神圣起来,我们如今熟识的“嫦娥”,就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由“姮娥”改过来的。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现,更让无数唐人文章中的“民”变成“人”,柳宗元就写过“养人术”(见《种树郭橐驼传》)这种不伦不类的语句。当时人们的共识是:宁肯意义不明,句子不通,也绝不敢在此事上计较短长。

有时甚至还须避同音字,这便到了很荒唐的地步。比如唐代的著名诗人李贺,就因为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士之“进”同音,而终身不得应进士之试。又有一个叫袁师德的人,因为父亲名叫袁高,“糕”、“高”同音,就不忍食糕。更有甚者,宋高宗名赵构,为避了他的讳,竟将够、沟、购等一连五十几个同音字全部禁用。

如果不小心犯了尊讳,轻者受人责骂,重者就会丢了性命。惨酷无比的明清文字狱中,此类例子还真不少。

但是汉魏六朝,却是另一番景象。人们似乎对避讳并不十分的在意。比如,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的父亲名为曹节,而曹操送给汉献帝做皇后的那个女儿也叫曹节,并不忌讳。当然,我们可以由此说曹家人不拘格套,或是某种魏晋风度,但在当时,拿彼此的尊讳互相开玩笑的事着实不少。

《世说新语·排调》篇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

钟会的父亲,是三国著名的书法家钟繇,繇与“遥”同音。司马昭为了嘲讽钟会,故意犯了其父讳。而钟会也不甘示弱,司马昭的父亲为司马懿,与他同车的陈骞、陈泰的父亲分叫陈矫、陈群,陈泰的祖父叫陈寔,“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一句话,将他们家里人全捎带上了。

这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讲的是钟会的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