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阅读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23:59:06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没过多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1.肖邦离开祖国时,他的老师和同学们为他送行时送给他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弥留之际”指_________________,肖邦弥留之际请求姐姐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是6年级上学期的第二课
1.因为他的老师和同学们想让肖邦时时刻刻都记着自己的祖国,不让忘记亡国之恨。
4.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了。
等他死后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说明了:肖邦是一个热爱祖国,不忘亡国之恨的人

1.因为他的老师和同学们想让肖邦时时刻刻都记着自己的祖国,不让忘记亡国之恨。
4.病重快要死了。
等他死后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是一个热爱祖国,不忘亡国之恨的人

1、这是因为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希望肖邦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的祖国。
2、指的是肖邦临死前的时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去”,这说明了肖邦直至临死前的那一刻都没有忘记祖国,一直把祖国放在心里面。

首先,本人想与您交流的是“有一千个读者就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个读者的生活阅历、理解水平、社会经验等不同,因而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其次,个人认为,完成阅读练习题,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应当平时逐步形成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者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如此,无论阅读题怎么变化,您都能运筹帷幄、灵活应对。此外,“熟读”也非常重要,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下面,仅结合个人初读后的体会、感想,谈几点看法,供您参考:
1、这是因为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希望肖邦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的祖国。
2、“弥留之际”指的是肖邦临死前的时候(那一刻),肖邦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去”,这说明了肖邦直至临死前的那一刻都没有忘记祖国,一直把祖国装在心中。

1:希望他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祖国。
2:指快死的时候。请求姐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说明了我强烈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