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举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7:24:11
从自己的生活中或读书实践中举出一例,表明你对“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语的理解

前面文章中讲的是要具有怀疑精神,不要盲从。

杂拌小集:尽信书不如无书

据说印刷术发明后,所印的第一本书便是《金刚经》这部佛学著作。此前,最初只能靠“削竹为简”或“锯木为札”写书,用韦(熟牛皮条)将之编联成策(册),叫做“韦编”。孔子当年读《易》,曾使韦编断绝了三次。后来用帛与纸写书,装裱成长卷,有轴以舒卷,世上遂有“一卷书”之称。古人口中常说竹书、竹帛、简牍之类,也都是书的别称。

古时书很昂贵,花得起钱去读书的人并不多,不像现在这样随便。孟子读过《尚书》。“尚”通“上”,即上古之意。人们常单称之为《书》。读过之后他认为不可尽信,并举《成武》篇为例,说他读时只取其二三策而已,还留下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给人无限的探究空间。

后世学者多有关于读书的言论。他们在表述上虽各不相同,意思却与孟子的话一样。试举一二。北宋的张载与南宋的朱熹等人,都说读书固然在于解释自己的迷惑和弄清自己尚不明了的问题,但最要紧的还是要“有疑”,且在“无疑处有疑”,达到“濯去旧见以求新意”,才称得上善于读书。而明代学者陈继儒则说:善读书者,“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并认为“读书而无剪裁,徒号书橱”。他们的话,简直可视作对“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下的注脚与阐释。今人常说“有批判地吸收”,不可盲从书云亦云而有所取舍与变通,将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恐怕便是这意思吧?

不妨再说几句相关的话。书无疑是用来表达思想与记录知识的,说到底是“人类心灵的展现”。那么任何书本只是一种意见,任何一种意见也都并非绝对真理。或许有的本就是错的。即使曾经正确过,随着时代改变与人类客观环境的变迁,许多也已不再适用了。所以“旧说”不可拘泥。至于“新说”那就更要当心了。当今谁愿出钱都可出书。出于某种功利目的,一些未经实践检验或未经严密论证的、甚至将外国的旧货当时鲜搬过来的所谓“新说”,也纷纷跟着“抢闸出笼”。一时新旧杂陈,珠目相混。读者千万别为那些貌似新奇的标榜所迷惑才好。

尽信书不如无书!

以前小学课文里有一篇课文《长城砖》,说美国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可以看到的标志性建筑包括中国的长城,其实从物理和光学的角度考虑,这根本是无法实现的,但由于大家都缺乏怀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