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我们的恩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4:17:29
有些人为什么自杀,为什么想不开,为什么就不能“宰相”一下

“宰相”身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大度,大度这种品质不是世人皆有,有大度的人很难体会没有大度的感觉,同样,没有大度的人也很难体会有大度的感觉;而且,没有大度的人想要变的大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你认为可能,那是因为你从小看的电视,或是从其他渠道接受的信息大多都偏向积极完美的一面,这一点,有点像韩国偶像剧。
  至于你说的为什么有人要自杀,我刚才也说过了,你不想自杀就很难体会想自杀的人的想法,这也主要基于有好多内幕你不了解,举个例子来说,在自杀的人当中,边缘型性格的人居多,边缘型性格的人简单的说就是情绪特别不稳定,极易冲动,思想偏激还特别粘人的一类人,那么这一类人的所谓边缘型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要追溯到他的幼年时期,
  (婴儿从出生起就一直被母亲抱在怀里,大概9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学习爬行,逐渐离开母亲的怀抱。离开母亲怀抱的孩子会感到整个世界都很新奇,他们会像一个探险家一样翻遍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触摸每一件物品。在孩子独立玩耍的某个瞬间,他会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如果转身发现母亲不在,他会认为母亲消失了,就会变得不安,并哇哇大哭。而母亲在听到孩子的哭声后会马上跑过来抱他,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孩子确认母亲对自己的爱之后,会安心地重新鼓起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母亲突然从孩子眼前消失,如果是3岁大的孩子,他一个人也不会感到不安,会玩得很好。但是如果是不到两周岁的孩子,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会哭得非常厉害,怎么哄也哄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从完全依赖父母的阶段到逐步进入自我人格独立化的阶段,这个过程叫做分离-个体化(seperation-individuation),婴儿出生后的15~24个月开始达到分离-个体化阶段的顶点。满3岁的时候分离-个体化过程基本完成,这个时候孩子的心中已经形成了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母亲的形象。因此就算一个人的时候脑海中也会浮现出母亲的形象,而不会感到焦躁不安,也不会产生自己被抛弃的感觉。而未满15个月的婴儿脑海里尚未形成母亲的形象,因此一旦母亲在自己眼前消失,他们就会认为自己被遗弃了从而深感不安。
  3岁大的孩子总是最淘气的,最令人伤脑筋的。但是对于大哭大闹的孩子,作为母亲可千万不能敷衍了事哦。当孩子在地上顽皮的时候,把他抱起来,给他好吃的的母亲会被认为是“好母亲”;与此相反,责备他,不让他做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