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上学晚的我,似乎在此后的人生中总被什么催着,有一种马不停蹄的感觉。这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9:59:11
kuai

陈章良:如果不读书,我现在可能只是海边一个捕鱼种田的渔民。
  我出生在福建海边一个渔村,因为家里孩子多,父母挣的工分抵不上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所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经常入不敷出。那时候还在讲“以粮为纲”,种粮食是农村第一位的东西,下海打鱼是资本主义尾巴,像我父母这样的劳动力都必须下田劳动,又加上支出多,收入少,两个姐姐也很早就下了田,挣点工分以缓解家里的“超支”情况。而在我们海边,因为土地贫瘠,光靠种田最好也就是混饱肚子。因为大人不能下海,所以捞点儿鱼,私下里卖掉以补充家里吃用的事就落到了我和弟弟头上。我上学很晚,五六岁就每天泡在海里,每次大海退潮时,就忙不迭地去“讨小海”,拣那些来不及退回海里的跳跳鱼、牡蛎、螃蟹,然后到公路上卖给往来于福州——厦门的司机,给家里换一点零花钱。这样的日子我一直过到了九岁,每天带着一群孩子在海边跑,抓鸟捕鱼打架,人的性子也很野。

  九岁那年,一位教师找到我母亲,说你的孩子都这么大了,还每天泡在海里,为什么不来读书?妈妈也不希望耽误我,就把我送到学校。

  因为总听说读不好书老师会打手心,所以我对上学一直兴趣不大,被送到学校后,我年龄大,在班里个子最高,又会打架,很自然就被其他孩子“选”成了班长,这也多少约束了我比较野的性格,因为要“以身作则”,人又不笨,我的学习成绩一直还不错,手心基本上没挨打过。

  乡村学校有它的难处,再加上那个时代人们对教育并不十分重视,到小学毕业那年,我们班还剩下八个人,我是八分之一。

  之后是中学、大学。我是1978年参加的全国统一高考,当时学校有100多人参加,过了线的只有我一个,而在此前的一年(1977年),全校100多人全部落榜。所以,我是我们学校恢复高考后走进大学的第一人,此后的一年是我的弟弟,他也是在100多考生中脱颖而出,现在还在美国。

  现在想起来,小时候的生活对我的性格影响很大。我现在做事有韧性,不怕吃苦就来自那些艰苦日子的磨炼,而我对野外和大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又与童年那些海边奔跑的日子息息相连。

  真正意识到知识有价值还是到美国以后,在那里,特别是研究领域,薪水和你的学历直接挂钩,本科毕业一个档次,硕士一个档次,博士又是一个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