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散文一千字左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23:01:41
最好是名人的

村庄(一)

  诗人李风清先生逝世十周年了。他走的时候才五十三岁。那一年正赶上嫩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他走的便有些凄凉的色彩。其实生与死,这概念并不是字面意义上可以涵盖的。在藏克家先生那里早已有了辩证的解释。对于诗人李风清而言虽死犹生。时间并未使往事如烟,它赋予了某个人生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意义。时间使它凸现出一种毫无虚荣的原则,这原则来自一种沉郁坚实的生活。他的追求,生命中的一切快乐和痛苦,激情和灵感,都与这个原则息息相关_______这个原则就是诗人的村庄。

  在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文学青年,李风清先生已经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乡土诗人了。在报社副刊部任职。渐渐的我在他的诗行里认识了他的村庄。他的村庄带着声音、色彩、和季节的呼唤,荡漾着一股清新纯朴的生活热情,把高尚和尊严,美好和庄重,情感和沉思,如“松嫩平原上的悠扬笛声”(重庆朱美云语),让人们嗅到一股北方芬芳的泥土气息,感觉到一种人生跋涉者的真诚渴求的心灵震颤。我想那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啊,让诗人如此牵肠挂肚?

  有一天我同诗人之子谈到了那个偏僻的遥远的小村庄。然后我知道了那些美妙诗篇背后的故事。因了爱诗,因了心爱的诗作见诸报端,他在即将迈入大学校门之际,断然从城市回到村庄。他在河北有个叫刘章的诗友高中毕业回乡务农,走出了一条乡土诗人的路。他想自己为什么不呢?于是沿着乡村那条泥土路,选择了他的艺术理想____村庄。一座低矮的狭窄的茅屋,三代同室的南北大炕,白天在田里劳作,夜晚,在老人孩子们的酣声中,伏在煤油灯下,与这个世界情人般的交谈。煤油不够用柴油(这还是朋友为他东讨西要的)。冬天,屋里水缸结冰(为了省火),他穿着棉大衣喝酒御寒。做代课教师的妻子,看他写得辛苦,给孩子们批改完作业,就帮他誊写诗稿。两人经常是一写就写到午夜。十几年后,他也是一个著名的乡土诗人了,诗又把他带回到城市的报社。我就是这时有幸结识了李老师。他不仅编稿和写诗,还要带领年轻的后来者。他发起并于同仁开创了明月岛诗会。一时桃李芬芳,诗坛若市。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振兴一方文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我在他办的副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丁香花开了》,他大加赞赏,他说大手笔是不断努力写出来的。他相信天道酬勤。承蒙李老师恳切的激励,使我有了这珍贵的起步。使我不会写诗也有了读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