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文鉴赏看出背后那个人的方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14:28:13
简单的说,怎么训练看完一篇文章就知道是谁写的,文风或笔法通过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说了等于白说的就不要看了,这种话我们都会说= =

“放语直言”以老子、孙子的《道德经》、《孙子兵法》为代表,都是一句一理,恰到好处,没有第二句废话!按宋人《文章精义》的描述,就是“一句一理,如串八宝珍瑰!”所以《道德经》一本正经说完了,才五千多字!

由庄子、荀子开端,其后司马迁集大成的“天马行空”文风,话语纵横恣肆,东拉西扯,多用象征、隐喻的笔法,非文盲需要回味再三,方能体会其间的奥妙

儒家所提倡的“温蕴含蓄”!这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人的文风,点到为止,留有余地,通篇而下,都是慢言细语,娓娓道来,为文的目的,就是“文以载道”,严禁胡说八道和无病呻吟,更严禁使用“小说”的笔法。这路文章的代表人物,就是韩愈和曾巩。

我在这简单说几句,也不可能讲的太明白,这东西需要大量的阅读,才能一点一点的体味每个人的不同之处,光听我说也没用。
文笔是每个作者的语言特色,就像每个人的长相,“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这个确实只有多读文章 才熟悉一个人的风格 感觉才会有
实在是没有捷径 再者 很多古人也是经常换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