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是如何根据天气的变化,在不同的时节安排农业生产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5:45:32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完全根据24节气,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幅员广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农作物的品种也差异很大,不可能简单的根据所谓的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所谓不同的节气,只是因为中国古代采用的是阴历(即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一个月,初一必须没月亮,十五必须月儿圆),但对农作物生长其关键作用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二者之间不能被整除(365.25天/29.5天)。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每年春节放假(即农历大年初一)在公历里的日期都是不一样的(最大能差将近一个月)。如果按照农历的几月几日来安排农事是要出大问题的。所以古代的天文学家就创立了节气(节气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24等分得到的,你去看一下日历就会发现按照古人的编制规则编制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期在洋人发明的公历上的日期是几乎固定的,前后最多差2天.这并不是因为农历和公历在编制的时候有过默契,而是因为公历和农历的编写者都呆在一个地球上,并且基本上是差不多的纬度),为了便于记忆和流传,就根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为其作为命名。

完全根据24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另外关于节气,我国自古以来也流传了很多农谚,比如: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
1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2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3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4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5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6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7雷打秋,冬半收
8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9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