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个字的由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4:29:31
历史的中国,中国两个字的由来
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啊?

伏羲分四方地域,自己居中央,故后来在中国文化中,就以中央为大,所以就把自己的国家就中国了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得很早。在古代,“中国”一词的意思之一是指帝王所处的都城。《诗经.大雅.民劳》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中国”指京都,“四方”指京都的诸侯。
“中国”的另一古义是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即远古华夏族所居住的地方。
上古之所谓“中国”者,即指后世之“中原”也,但又有不同于“中原”的地方,即地域不及后世中原之广,而仅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为什么古人把这一带称做“中国”呢?这一带四周分布着夷、狄、戎、蛮诸族及其所建国,将这一带包围在中间,故古人称这一带“中国”。后来尽管“中国”的地理范围随着历朝历代的统一和衰落有所变化,但这一名称还是流传下来。

一、“中国”一词的历史含义变迁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百家的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