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望过来人指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21:46:00
我大三了。却似乎从来没有感觉过如此迷惘。
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学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是理论化的知识和抽象的概念并没有让我找到乐趣。我要读研,我要争取优异的成绩,可是这却只是我父母给我的寄望,是我看到往日优秀出众的高中同学(我高中在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各奔光明前途的无形压力。可我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虽然我努力让自己勤奋,可是总是感到沉闷枯燥,因为我不能乐在其中。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所以也难有动力使自己保持坚强奋斗的意志。我不知道将来自己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有家长同学师兄嘴里的哪个工作安稳,哪个工作体面,哪个工作报酬丰厚。

大三的我像处于一个黑洞,想努力使劲确找不到支撑点,想大喊一声却被沉寂所吞噬。虽然我还是对未来感到乐观。但是我却暂时打不开引入光明的这扇窗。

其实,楼主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信你问问一些参加工作的人,他们是不是喜欢所从事的工作,估计绝大多数都会说“啥喜欢耶,其实并不喜欢,但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啊”。
  所以,现实中大部分的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但是他们仍在做着什么,他们只是跟着“为了生活”而随波逐流。小部分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人,如果意志坚定,即使经过再多打击,再多痛苦,再多磨难,他们也会觉得生活很充实,生活很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个奋斗的劲头和目标。
  既然楼主是个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那么,在还没有找到自己想做什么的目标之前,你可以先顺从大流——这大流可以是父母对你的期望,也可以是同学师兄正在努力的方向。我建议,先准备考研吧,这样会使生活充实一些的。
  也许,楼主听到我所说的,会不屑一顾,那么,请听听我的解析。
  不知道楼主听说过“体制内”与“体制外”没有,就拿当下来说,体制外的人在批评体制内的东西,但是,体制外的人都是从体制内中走出来的,只是他们比别人更多一些自我思考。打个浅显的比喻。小时候我们很听老师的话,将老师的话奉为圣旨,也许爸爸妈妈的话不听,但是却听老师的话,可是现在,回过头想想,其实,老师的一些话其实也不对,可我们是从听老老师话开始我们的学习生涯的,现在我们还在学习,但是已经学会了分辨老师话中真伪或者说是分量,现在只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会盲信老师的话了。唉,总感觉这个比喻还不好,不知道楼主明白我意思不?再说一个,当初清末取消科举,反对科举最强烈的人就是那些从小就读四书五经之人,他们本来身受儒家经典洗礼,但是他们却最反对这种取士的方式。
  我的意思是说,现在楼主你真不知道干什么,你也不会一下子想明白知道自己干什么的,索性顺从你父母的意愿,准备考研,这样一方面,总比你因不知道干什么而什么也不干好,另一方面,在被动地干什么的时候,可能你会主动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
  还有一个理由,兴趣如果只是闲暇之余的调剂,那么,兴趣可能趣味盎然,但是,如果将兴趣作为一门专业来学,或者作为安身立命的方式来对待,就会失去兴趣随性所欲的意趣,兴趣可能不仅没有美感,还会成一种痛苦的事。楼主,不是说嘛“学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是理论化的知识和抽象的概念并没有让我找到乐趣”,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