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清河镇的历史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21:48:00
请求帮助!帮忙找一些北京海淀区清河镇的历史故事。谢谢 会追赏的。!

清河镇金朝称清河馆,元朝称清河社,明朝称清河店、清河铺、清河社、清河村。《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清河南北”。是以清河为界分为南镇和北镇。清朝称清河镇。此镇是北京城北通往南口、居庸关的必经重镇,出入北京城的第一道门户,清高宗弘历做《清河道中》诗:“始发清河道,将为塞上行。看山青觉近,问路景如新。”旧属昌平县。1949年底成立清河镇人民政府。1952年8月划归北京市第十三区,即后来的海淀区。镇上有一条路,四条街和四条胡同。一条路即毛纺路,原是一条五米左右宽的人行路,1986年拓宽成十七米宽的柏油路,东与昌平路相接,西至清河毛纺厂。四条街是:东后街、清河大街、西后街和南大街。1949的依次改为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一街呈“Z”形,东与昌平路相接,中与两街相交;二街在镇中心,南北走向,是清河镇的主要街道;三街原是一条水沟,1982年将明沟改为暗沟,改建成三米宽的柏油路,南北走向,南与双清路相连,北与二街相通。四条胡同即:蒋家胡同,石虎胡同、盐店胡同和豆腐胡同。清河镇南原有一座石拱桥,名广济桥,又称清河桥。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南北走向,桥长四十八点零四米,宽十二点四六米,是明代都城通往西北边关和明帝陵必经之桥。1983年将清河裁弯取直,把桥拆迁至清河南的小月河上,改为东西走向,1984年修复。此桥是北京地区仅存的五座古桥之一,属高级保护文物。二街的清真寺,建于清乾隆年间清河南岸(今四街),因地势低洼,每年夏季河水上涨,四周积水,影响教徒做礼拜,光绪二十七年(1901)该寺迁至今址。大殿为十字式重檐六角望月楼型,造型独特。“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进行修葺,现已开放。

镇西有清河制呢厂,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官商合办”。民国四年(1915)由陆军部接管,次年更名为陆军织呢厂,几经兴衰到解放前夕,处于半停工状态。1962年清河制呢厂分为清河毛纺厂,北京毛纺织厂,北京绒毯厂。清河镇从此成为北京最大的轻工毛纺织基地。

清河村位于东升乡北部,过去曾称清河镇,东临八达岭高速公路,西至朱房村,南临双清路,北至小营路。地处京北郊,是北京城北通往关外的必经之地,素有“京北第一镇”之称。
“清河”作为地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临近清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