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淡出教科书,你认为对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6:57:05
在当局看来,鲁迅对社会、人生、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对邪恶势力不屈服的硬骨头精神,与“和谐社会”并不“和谐”,必欲剔去而后快。
鲁迅杂文如匕首,横眉冷对千夫指,用辛辣笔触无情揭开人世间光鲜无比的外衣,但决不似恐吓、辱骂那么简单,而是勇于担当民族责任,凝聚着理智思考,而且鲁迅爱憎分明,对百姓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可能成为“愤青”的精神领袖。
当今中国还未强盛,天下从未太平,和谐社会不应一团和气,鲁迅最可宝贵的民族精神并没有过时,“反”不仅需要而且不可或缺。难道对贪官腐败不要“反”?对贫富悬殊、社会不公不要“反”?对占我疆土海域的侵略者不要“反”?

为政者在建立“和谐文化”的幌子下,将鲁迅作品淡出教科书,让鲁迅的批评精神和风骨远离年轻一代,用心良苦,实在是可悲之举。诚如郁达夫所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哈哈,看得出来,人民的眼睛真是明亮的。那群高高上的为政者背离了人民大众,走回了历史的老路,也学着封建主义搞起愚民思想了。
但是他们怎么就不想想当初袁世凯是怎么狼狈而死的啊!
历史的脚步不是一小撮人能够改变的。

Cao!对个屁!
信息时代学生们什么都好学,唯一不容易的就是踏踏实实读一下经典著作
说中学生看不懂鲁迅先生的文章?也太低估中学生的能力了吧?经典著作是雅俗共赏的,即使不能全懂,能理解一些总是好的。
我认为早点接触深一点的文章没什么不好,所谓温故而知新,有些东西,是要和岁月一同品味的。
一些文章所讲述的最朴素的情感,是连小孩子都能引起共鸣的,社戏,百草屋与三味书屋,现在读起来还是那么朴实,感人。
鲁迅的文章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被奉为经典?这是大家认可的,鲁迅是人民的作家,是人民思想的启蒙者,不是某些专家用来研究用的。且不论从语文方面能从鲁迅的文章中学到多少东西,谁敢说中国的文学能够没有鲁迅?
要说过时,鲁迅一些文章是失去了时代背景,那就删吧。不过不要光删鲁迅的文章,把后面那些古文也全都删了吧,都几千年了,更过时,省的背了
那也把孔子、孟子淡出吧!为什么偏偏留下了这些维护皇权主张忠君的文章!

其实文章都是一样的,鲁迅的文章更有内涵,虽然现在的神会时代和鲁迅那个年代不同了,但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还是存在的,也不能光说中国人,人类都有劣根性,而鲁迅的文章就是用来鞭策我们的前进方向,不至于重蹈覆辙,但是我们把鲁迅的文章从教科书上删去,那么在我们少年时就又少了一些鞭策我们的东西,那么鲁迅写这些文章有什么用吗?难道我们看文章就只能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才能阅读吗?那么我们的四大名著和我们也差了很多年,社会背景一样不同难道我们就看不懂了吗?
“第一单元讲亲情,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新版教材由浅入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0余年的张玉明认为,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编排更紧凑,主题也更集中。”这句话很无趣,我们是学生,我们可以学习,我们都是学鲁迅的文章长大的,虽说我们也不是非常明白鲁迅的文章,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在许多事上面我们都是可以在鲁迅的文章上面找到共鸣的,现在的孩子不学鲁迅的文章,思想水品就是那么低吗?难道是他们看不懂吗?五柳先生传里面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果读书都只读那么浅显易懂的东西,我们何来读书的快乐?难道只有在看一篇文章直接看懂的时候才有快乐,我看不是吧,只有在生活中慢慢理解书的内容才可以享受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