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初之善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9:32:45
有感于:
孟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其中的水流向下已经是可见常理,而人善恶并未判定成常理,怎么拿来做对比?
人性初,荀子的性恶论在逻辑上还是比孟子禁得住推敲,如进化初期始祖南猿人,他可是为了食欲之恶,直立行走,使用天然工具,此为初恶吧?只有形成社会性后才会出现人伦中的仁义礼智,刚刚才学着直立没形成社会性之前的猿人在一起踮着脚摘果子时难道会来个长幼有叙,在还没形成社会性分工合作之前,大家就很单纯的一个思想,这样站着用工具摘下来的果子比地上的多多了而且还不用吃烂的,人类的初期进化就是因为恶欲为根,那么人初又怎么会是善?初生胞婴在吃一个奶头时会你推我让?是什么让他们这样的不顾仁义礼智的争夺?是载体,也就是肉体的饥饿感让他们食欲本能,那么这算不算人性初恶,刚刚出生几天的婴孩是没有思想的,只有感知。

何为善?何为恶?善恶只是人类社会化以后才有的一种说法,在最初的生命里,没有善恶之分,狼吃兔子,狼就是恶的吗?兔子吃草,兔子就是善的吗?这是自然规律而已,是人为分辨出善恶来的。人类社会化以后,需要一个约束,就是善恶标准了。其实,善恶之分可以理解为竞争与合作之争。跟你合作的就是善的,与你竞争的就是恶的。我们的善恶标准也在不断修正和变化,为什么呢?因为善恶标准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我们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要,所以善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现在的善恶标准去评价人之初时之善恶就很不合适,古人的善恶标准与我们现代人是不一样的。现在刚出生的婴儿哪有善恶意识?都是受环境影响和教导才有了善恶意识,教善则善,教恶则恶。如果不加以教导,他会为了生存而做选择,那就没有善恶之分了,就跟原始人一样了,为了生存而已,自然规律!

人之初,无善无恶,一切都是后天习成,也就是行为促进思维,思维反思行为,再做出新的行为判断。
佛教认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是合二为一,所以外界通过身体的眼耳鼻舌身心相互产生影响,使人产生意识,又因为意识而产生爱、或不爱等种种心理,进而产生为爱和不爱而进行的种种取舍、争执,再由于争执而导致对行为的认识评价(善行或恶行)。没有意识的这个认知过程,就没有世界和“我”的概念的产生,就更不会有喜怒等情感。
心理认知产生执著的意愿,执著意愿产生取和爱的行为,所以没有什么先天善恶的问题。对自我和自我意识的贪爱执著,这是生、老、病、死、吃、喝、玩、乐、工作、恋爱、成家等等生活行为;贪、嗔、痴、爱、傲慢、执著、忍耐、仇恨等等心理的根源。

有感于:
孟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其中的水流向下已经是可见常理,而人善恶并未判定成常理,怎么拿来做对比?
人性初,荀子的性恶论在逻辑上还是不比孟子禁得住推敲,如进化初期始祖南猿人,他可是为了食欲之善,直立行走,使用天然工具,此为初善吧?只有形成社会性后才会出现人伦中的仁义礼智,刚刚才学着直立没形成社会性之前的猿人在一起踮着脚摘果子时难道会来个长幼有叙,在还没形成社会性分工合作之前,大家就很单纯的一个思想,这样站着用工具摘下来的果子比地上的多多了而且还不用吃烂的,人类的初期进化就是因为善欲为根,那么人初又怎么会是恶?初生胞婴在吃一个奶头时会你推我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