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月河居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7:36:18

居士 是指在家修佛的人 月河是特定的名称 可能是以地名而取 也可能是以馆阁而取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可见,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决不是带有灰色气氛的处士或隐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么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实业家了。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居士的由来:
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