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宿舍非接触式IC卡智能表的工作原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0:38:16
大学校园宿舍非接触式IC卡智能表的工作原理,最好详细一点

简介
  非接触式IC卡,即射频卡或感应卡,它成功地将射频识别技术结合起来,解决了无源和免接触这一难题,是电子器件领域的一大突破。
  非接触卡内含有唯一的独立的卡号,使用时,技术人员需在读卡器有效读 区内(一般5-10CM)将卡片轻轻一晃,便将卡内信息输入读 器内,实现考勤、收费管理。
  非接触式IC卡的工作原理如下:
  卡片的电气部分由一个元件和AISC组成,没有其他的外部器件,卡片中的天线是只有线圈,很适合封状到ISO卡片中。ASIC由一个高速(106KB波特率)的接口,一个控制单元和一个810位EEPROM组成。以MIAREI为例,读卡器向IC发一组固定频率的电磁波,卡内有一个I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的频率相同,这样便产生电磁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在电容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当储存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源可作电源为其他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收读写器的数据。

  一、非接触式IC卡

  非接触式IC卡又称射频卡,由IC芯片、感应天线组成,封装在一个标准的PVC卡片内,芯片及天线无任何外露部分。是世界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成功的将射频识别技术和IC卡技术结合起来,结束了无源(卡中无电源)和免接触这一难题,是电子器件领域的一大突破.卡片在一定距离范围(通常为5—10mm)靠近读写器表面,通过无线电波的传递来完成数据的读写操作。

  1. 非接触性IC卡与读卡器之间通过无线电波来完成读写操作。

  二者之间的通讯频为13.56MHZ。非接触性IC卡本身是无源卡,当读写器对卡进行读写操作是,读写器发出的信号由两部分叠加组成:一部分是电源信号,该信号由卡接收后,与本身的L/C产生一个瞬间能量来供给芯片工作。另一部分则是指令和数据信号,指挥芯片完成数据的读取、修改、储存等,并返回信号给读写器,完成一次读写操作。读写器则一般由单片机,专用智能模块和天线组成,并配有与PC的通讯接口,打印口,I/O口等,以便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2. 非接触性智能卡内部分区

  非接触性智能卡内部分为两部分:系统区(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