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为什么要出汗来散发出去,而不是直接被人体利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2:46:17

因为人体没有这种组织结构,能把热能转化成动能或其它能量,只能散发出去了

正常人的体温为37℃(华氏98.6F)左右,但是在各个部位的温度并不尽相同,其中以内脏的温度最高,头部次之,而在皮肤和四肢末端的温度最低。如直肠温度平均值为37.5℃,口腔温度比直肠低0.3~0.5℃,而腋窝下的温度又比口腔低0.3~0.5℃。体温在1日内也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如一般在清晨2~6时体温最低,7~9时逐渐上升,下午4~7h最高,继而下降,昼夜的温差不会超过1℃。体温在性别、年龄上也略有不同,如女性略高于男性;新生儿略高于儿童;年轻人略高于老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最低。另外,体温也受到肌肉活动、精神紧张、进食等因素的影响。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人体不断进行氧化代谢,不断的产热;同时体热也通过散热途径(皮肤、血管、汗腺)散发到外界环境中,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使体温在1日内保持相对的恒定。

有种公理叫热力学定律,这部分热量是必须损耗的,人无法利用。
去看物理书,就明白了。

就我所学的理解,人体是个恒温体系,过多的热不能被利用而只能排出。具体来说,运动时肌肉等组织需耗能,而生物体内的直接能量货币是名为ATP的化学物质,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及利用ATP将能量转移到肌肉组织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有热效应,一般这些热效应的和是放热的,超过37度就被排出了。从另一个角度说,热是能的最低形式,无法被生物体转换成可利用的化学能,所以只有排出。
也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非专业回答,选择性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