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 中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2:53:55
悲剧在美术方面的表现有哪些?比如说《马拉之死》
或者不光是美术方面,各种类型的艺术方面都行,最主要还是美术方面

审美意识的转变

文革后,不少作品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和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
型,转为对战争中普通人的描绘。

展品《矿工图》画面中那些极为沉重、痛苦、令人悸动的形象的产生,标志着主题绘画审美意识的转变。画家从幸存下来的老矿工身上获得了深切感受,以民族斗争为主线,“画出受压抑、压得透不过气来的状态。”。《中华百年祭》的创作过程是一次长达10年的悲剧体验。画家感受母亲6岁沦为孤儿被数次转卖的遭遇,兄妹5人在艰难中长大的经历。创作冲动和苦难体验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华百年祭》的形象基调。这油画不是赏心悦目,而是让人心灵震撼。

对主题创作的反思

美术评论界提出:“艺术要反映理想的生活,但不能要求艺术家用一种规定的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

展品《浑江血证》再现了骇人听闻的“浑江双十二惨案”,描绘为生存而抗争的35个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痛苦的呻吟与愤怒的呼号。《杨靖宇将军》则描绘了他被日寇枪杀后尸体在雪橇上拖行的情景。这里没有表现反抗,只有押运日军踩雪的脚步声和牵牛老农的木然表情。被俘日军忏悔也成了创作的一个视角。《秋雨》描述了日军投降后的撤离,把日军置于萧瑟的秋雨中,寓意侵略必败的人文内涵;《月是故乡明》描绘了月光之下日军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及渴望和平的心理。

(《解放日报》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