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1:23:14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
(2)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请各位大侠看清楚问题问的什么。谢谢→_→

1. 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因地方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重现了百姓流离失所、死者相籍的场景。

PS: 这首诗反映的现象已经不再是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期了,因为前面已经有两句“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分别写袁绍袁术两兄弟,一个私刻印玺,一个自立为帝。当时董卓已经被杀死,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2.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加上黄巾之乱和朝廷内斗不断,导致中央政府实力一落千丈,权威被彻底架空,于是各地军阀集团纷纷涌现,彼此攻伐,干戈不息。

1、东汉末年,朝政混乱,内有宦官、外戚以及董卓的作乱,外有黄巾起义的侵扰,致使民不聊生。
2、朝政腐败,宦官、外戚专权,祸国殃民,黄巾起义的侵扰,董卓篡权引起的军阀混战。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汉 曹操《蒿里行》
1 东汉末年,董卓篡取了政权,关东各州郡将领兴兵联合讨伐董卓。

2 战乱连年不断,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自于汉 曹操的《蒿里行》
[今译]:累累白骨暴露在野外,千里之内连鸡鸣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赏析]:东汉末年,董卓篡取了政权,关东各州郡将领兴兵联合讨伐董卓。但联军内部又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战乱连年不断,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两句诗就是描写这一惨状的。“白骨露于野”说明死者众多,遍野都是死人的骸骨;“千里无鸡鸣”说明广大的中原地带一片荒凉,这里的人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这是对残酷内战的控诉。
[原作]: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力合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