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人物对语,是原版的,真的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1:51:04
史记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语,这些对话是当事人自已的,还是司马迁编的啊?

如: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於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大多是道听途说或者为了满足人物性格需要,或者是司马迁自己揣测之词.大抵古史书皆如此类,不要太相信,但可以默认为是真的

当然是编的了,他又没有听见,而且也没有人记录啊!和现在不一样,领导对话都有录音……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其文学性就包括人物语言描写。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
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
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
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
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
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
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
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
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
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
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
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
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