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今异义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1:59:42
急求:在11月9号前,要一份议论文,题目《浅谈古今异义词》,大约1000字。
急求急求
哪位帮帮忙,真的很急,谢谢了 。 另有加分20分
很感谢你,但是字数不够啊

浅谈古代白话作品中的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已经不用了。文言作品如此,古代白话作品亦是这样。
  造成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常见的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包括褒义贬用,贬义褒用,中性或褒或贬),名称说法改变,即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双音节词。但是,我们认为,造成古代白话作品中的词古今词义不同或古义消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词义的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就叫词义的转移。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我们不妨将其概括为常见的两种类型。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林黛玉进贾府》:“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就是“眼泪”的意思,说得更准确些就是“流眼泪”。再如“面”,古义多指“脸”,而现代汉语则多指“面子”。如古代白话小说在描写女子的容貌时,常常用“面若三月桃花,暗藏风情月意”。这其中的“面”即“脸”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汤”多指“热水”,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多指“煮东西的汁液”。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李小二去里面换汤水时,看见管营手里拿着一封书。”其中的“汤”即“热水”。
  2、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由甲义转移到乙义时,有时词性也产生了转移。如《林黛玉进贾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风流”古义是“风韵”,属于名词。今义转移为“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如“数风流人物”;或转移为“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如“风流才子”;或转移为“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如“风流韵事”,都属于形容词。再如“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语言”在此是“说话”的意思,属于动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属于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