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张角是个“不第秀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8:07:55
东汉时候不是实行“举孝廉”吗,又没有科举考试,怎么会有“秀才”之称?

张角的之秀才实为“茂才”,汉代地方选拔贤能之士为“秀才”,是仕途的一种进路。

后来因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秀才”为“茂才”,老罗是元末人,没必要避这讳,又改回秀才了。

汉代实行乡举里选,察举孝廉、秀才。察,考核、考试;举,推荐;孝廉,教悌廉洁;秀才,才能优秀。实行逐级推荐,逐级考试的办法,按身、德、材、行标准初选,再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明经明法等条款进行考核,最后还要“策试”,皇帝亲览其策。选中者称“孝廉”“秀才”,授以州郡直至中央官位。

可到了了东汉末年张角那时代就名不副实了,推荐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操纵,权门请托,贵戚书命,所以当时有谚语讽刺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连老曹那号都被举为“孝廉”(当秀才还可以),真是一塌糊涂啊!

“不第秀才”这个词开始于宋代。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张角可能曾被举为秀才,只是没有被录取,加之因作者所处于的时代,作者来描述一件事情,只能用自己当时的词汇语言,才有了这样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