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心里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3:47:40
怀才不遇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心里呢?
除了社会原因外,还有无他们自身的性格原因?
这种典型心理对当代知识分子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觉得是受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封建制度的影响大了些。

其实像很多古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只是空发牢骚而已,既然自己不是做官的料,那又为何要强求别人慧眼识英雄呢?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讲仕途无疑是很好的出身,可是为什么古代的文人都想做官呢?做好自己的本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接受悲哀的失败呢?诗人就是诗人,政治家就是政治家,中国的历史上没有人能把二者兼并的很好,所以几乎每一个与政治接轨的文人都怀才不遇,无所作为。

像李白、杜甫、屈原、欧阳修这样的大文豪虽不一定有政治才能,但他们一定要感谢怀才不遇因为诗人是不应该搞政治的,搞好了政治也就做不成诗人了。大作流芳千古,也就更谈不上怀才不遇了。

所以真正的怀才不遇之士是极少的。天之骄子是由时代创造的,就像既是伟大领袖又是优秀诗人的毛泽东,如果生在治世,只不过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罢了。
时势造英雄还是另有其说,谁也断定不了。
希望采纳。

现在也是啊

中国古代的教育决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也不过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孔老二的学生嘛,老师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哉!

现在不也一样嘛,不管古今,怀才不遇都是人们的共同心理,所以古代那些人们才写诗抒发郁闷情绪嘛!所以现代人才上网胡喷嘛!

学而优则仕,官位很少,一部分人没官做,一部分人不愿做,没有狠心。达则大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学,道学,金钱,良心等造就一大批怀才不遇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昨天如此,今天也是如此,明天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就没有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