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灾难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2:35:07
面对灾难我们该如何做,灾难过后我们该如何处理,如何沟通并进行指套

你这个问题太大了,面对灾难时就要如何减少损失,灾难过后就是搜救,清理,做好防疫工作,受灾人员的生活住宿工作等等,要尽快回复生产,工厂开工重建,学校复课,所有的单位都要想法尽快运行;接下来的就安置补偿,最大的工作量就是灾后重建工作。沟通和指导自然有政府部门会安排专业人员组成救灾的相关单位各付其责;具体的方法还很多,说来话长,就说到这里了。

承受苦难的个体,需要放下悲情、走出痛苦,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不能“放下”。只有始终铭记灾难,在磨砺中不断前行,才能让生者梦想起飞,才是对逝者最好告慰

  距汶川特大地震,整整5年了。
  这样的日子,是用来放声痛哭或低头默哀的,更是用来铭记灾难、审视自己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罹难的69227位兄弟姐妹、17923名失踪亲人、374643名伤者,今天的我们是否可以告慰?明天的我们又如何更好祭奠?
  曾经破碎的山河,如今鲜花绽放、生机蓬勃。巨大的伤痛已被岁月包裹,灾难的血痕在一点点淡去,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废墟上生长的新房,校园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巴山蜀水再次绽放的笑脸,是我们对亲历和承受苦难的人们最真诚的祝福,也是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好、国家安定的生动写照。
  回望1800多个日子,我们以令人惊叹的重建速度,实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庄重承诺,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中一次比一次进步的表现,印证了“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我们把“人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的共识,深刻融入执政理念,转化到抗震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创新了“对口援建”的灾后重建模式,让世界惊叹“汶川重建范本”;我们收获了公民精神,对社会理性有了更多信心。我们愈加认识到:在磨砺中走好脚下的这条中国道路,是这个民族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障。
  从汶川出发,我们所抵达的目标,在“痛”中收获的精神成果,正在成为对灾难的有力纪念。
  然而,站在5周年节点思考,我们深知,祭奠远不只是告慰,无法停留在成就展示。当3年灾后重建的任务基本完成,痛苦记忆渐渐淡去,社会热点迅速转移,“松口气”、“差不多”的想法开始抬头,一些阶段性进步面临被稀释的可能。承受苦难的个体,需要放下悲情、走出痛苦,但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一旦也“放下”,只是在下一个5年、10年节点,或下一次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