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有位大文学家叫杨博关于他的历史谁知道?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0:57:03
杨博的贡献 家庭 官场得失 等等。 越详细越好···

杨博

  (?~1574)明朝官吏。字惟约,蒲州(今山西蒲县)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初为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又任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大学士翟銮巡视“九边”的守备部署时,以杨博随行。杨博对途中所经过的山川地势,民情风俗,驻军人数和战斗力强弱,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嘉靖二十五年 (1546),朝廷破格升任杨博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到任后,杨博大兴屯田,请求朝廷招募民众垦田,永不征收用租。又利用农闲季节,修筑肃州、榆树泉、甘州和平川境外的大芦泉等地的墩台,开凿龙首等地的水渠。当初,罕东属人为了避免土鲁番人的扰乱,迁徙至肃州境内,经常与当地居民发生械斗。杨博为其修筑金 白城等7座屯堡,并召集罕东属人的首长率领部属迁至堡内居住,于是肃州境内秩序井然。不久,杨博因指挥部下守边有功,升右副都御史。仇鸾镇守甘肃时多有劣迹,被陕西三关总督曾铣弹劾,杨博也揭露其30多件贪赃枉法之事。朝廷以罪处决仇鸾后,杨博被升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又转为兵部左侍郎,经略蓟州和保定的军务。
  嘉靖三十三年(1554),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率领10多万骑兵劫掠蓟镇并猛攻边墙。杨博身不解甲,在古北口关上枕戈面宿,并督促总兵官周益昌等全力抗敌。世宗得知以徘豸衣赏赐杨博,并用重金镐劳官兵。蒙古人在古北口攻打四昼夜不能破关,便改攻他处。杨博又招募敢死之士,利用夜暗,举火惊扰敌营,蒙古人被迫退走,杨博因功升右都御史,儿子受封锦衣千户。三十四年,打来孙又率部劫掠益昌,被击退,杨搏因劝升兵部尚书,授太子少保。不久,大同右卫被围,长达6个月,城中缺粮,形势危急,皇帝任命杨博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杨博急速出关赴任。至关时,围城敌军已被侍郎江东等所都明军击退,杨博便慰问守城官兵,医伤悼死,恤死难者的家属,并上奏朝廷,提出十条处理善后的事宜。事后,朝廷留杨博镇抚边城。
  杨博根据边驻守军不习车战,无法阻挡敌骑驰突的状况,奏请建造偏箱100辆,分左、右卫车,御敌时可互相声援。大同边墙年久失修,罅漏甚多,杨博即组织军民,急速修缮,改善守备设施。为保障紫荆关和明朝历代皇帝陵寝的安全,杨博一面派兵严守银钗、马驿各山岭,一面加强居庸关南山的守备。为了堵绝蒙古人进入山西的通路,又修缮阳神等地的边墙和壕堑。经过杨博50天的整修,总计在大同牛心山等地,筑成城堡 9座、墩台92座,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