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是怎样形成的(简单一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1:46:11

它们是不同寻常的石头,是研究地球历史、生物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远古生物死亡以后,被迅速掩埋在地下,皮肉很快腐烂消失,而骨、角、齿等硬体部分则在经历一番“石化作用”后,变成了石头模样。同时,这些硬体的原来成分也被后来的矿物质所替换。这样的古代生物遗骸被称为" 化石"。
远古生物能保存下来变成化石并被人发现的机会,可谓九牛一毛。有人估计,一万个生物死亡以后,大概只有一个能保存为化石。因此,每一块化石都有自己不平凡的历史。那么,形成化石需具备哪些条件呢?
聚居生活集体死亡
形成化石的首要条件是生物的大量死亡,而大量生物死亡的前提是大量生物聚居在一起。以珊瑚虫为例,它们集群生活,对于生活环境条件,比如海水的含盐度、水温和深度等,有大体一致的要求,如果这些基本生活条件发生改变,就有可能导致珊瑚虫的集体死亡。因此,对于珊瑚虫来说,形成化石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再以哺乳动物为例。当它们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并令它们感到不适应时,它们可以凭借善走的四肢逃离有死亡威胁的地方而去寻找适宜于生活的新处所;即使在逃亡途中大批死亡,但其数量与珊瑚虫相比仍然要少得多,一般不大会出现集体死亡。

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或成为晶体,随着水流会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填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如果条件合适,由外界渗进骨内的矿物质在牙齿和骨骼腐烂解体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牙齿和骨骼便完好地保存成为化石。由于化石中的大量矿物质是极为细致地慢慢替代其中的有机质,所以能完整地保存牙齿和骨骼原来的形态,连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组织形态都能原样保存。天长日久,骨骼的重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还保存牙齿和骨头原有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的石头,这个过程被称作“石化过程”。

除了牙齿和骨骼外,有的动物的粪便也能成化石。例如,有的肉食动物吃肉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