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暖手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7:05:22
请提供关于暖手炉的相关信息 包括类型 制作工艺 收藏价值 什么的 好的我加分 谢谢!!
有关明朝的最好

暖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在明清时,手炉制作达到了高峰。
其造型多姿多样,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另外,在考虑手炉的坚固性和美观性的同时,工匠们将炉底分别设计成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并且在手炉提把上也作了艺术设计,如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等。考究的纹样装饰。通过刻画几何形纹饰、吉祥纹饰等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希望、追求、吉祥等。如“福禄寿”、“和合二仙”、“竹报平安”、“喜上眉梢”、“鲤鱼跳龙门”等图案手炉。精美的雕凿和錾刻工艺。运用镂雕和錾刻两种工艺,在炉盖上刻有镂空的花鸟或吉祥图案,有的还在炉身上雕刻人物、花鸟、山水等纹饰,达到了手炉艺术形象的完美。
收藏手炉不仅能够增值保值,更主要是满足人们追求生存质量和精神品位的要求。如今,手炉一般不会用来当作暖手用具了,收藏者大多是搁置在博古架上,作为摆设来欣赏,另外,还可用来代替熏炉焚香、用作插花道具等。
手炉收藏与其他藏品一样,要注意收集真品、精品,特别是名家制作的作品。制作手炉最有名工匠是张鸣岐。他是明代万历年间浙江嘉兴人,他制作的手炉多姿多样、工艺精湛、性能优越,为人们所重。
张鸣岐制作的手炉厚薄均匀,花纹精细,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全用榔头手工敲击出来,炉盖上的雕镂很细,但用脚踏不瘪。盖子十分紧密,虽然用了很久,也不会松动。尤其令人惊奇的是炉中炭火虽烧得很旺,但摸上去却不烫手,热度与炭火不热时一样。除张鸣岐以外,明清时制作手炉的名匠还有王凤江、周文甫、蔡家、蒋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丰、赵一大等。
值得提醒的是,自古以来,制炉工匠仅是民间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如果没有文人吹捧,将会永远埋没在历史的尘土中。因此,收藏手炉不但要注意名家,更要关注实物。
手炉,虽然存世量极多,品种也十分丰富,但它不可再生,总量再多也只是一个定数。从全国来看,它的数量实在太有限了,而热爱收藏手炉的人却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日益膨胀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