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择业过程中会存在哪些不良的心态,如何正确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6:46:57

大学生择业的不良心理
1.攀比心理
在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各种招聘会现场,你会看到应届大学毕业生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的大量存在。在此心理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差别,就犹豫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
2.盲目求高心理
部分大学生单向度考虑自己的择业理想,只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这种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是不少大学生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这种心理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3. 自卑心理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择业。
案例
“不战而败”的困惑
路某是甘肃某高校2008届专科毕业生,该生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初期满怀信心,笔试成绩很好,但由于她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在与用人单位的面试中却以失败告终后,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糟,陷入了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消极情绪与极度自卑感打败了她,她失去了信心,最终没能顺利就业。
分析:路某的失败是强烈的自卑心理所致,在择业遭受挫折后,对自己评价过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而一蹶不振,择业时,由于她不敢主动,大胆的与用人单位交流,于是便不能很好的表达,展示自己,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她及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陷入了“不战而败”的困惑。
4. 不平衡心理
或因自身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不足,或因自身社会背景缺乏,或因对机遇把握不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归因,而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