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石吟》这篇文章的相关知识 学生或老师的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9:42:20
是《化石吟》学生或老师的进 ,相关知识!不需要太多,,捡重要的写 谢谢喽!!

选自科学《科学24小时》1982年第2期,作者张锋。 《科学24小时》以高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是一道为广大高中学生特制的套餐。
《科学24小时》的宗旨是:始终遵循“科教兴国”战略,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致力于提高读者的科学思维品质,开启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培养一代信仰坚定,崇尚思辩,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具有一定社会、自然科学素养的新人。
同时,营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氛围。
她的个性,就在于力争在众多科普期刊中标立教育特色,在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时凸现科普特色。把立志、知识及素质训练融为一体,注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交融,力求使读者感到有益、有用、有趣。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承上启下。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第5节的前两句写“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这是每一个读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并不是写人,还是在写化石。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