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T压铸顶出结构设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0:36:19
我是快毕业的学生,这个开题报告怎么写啊,高手指点下~~~3Q
是压铸机

压铸机顶出缸目前有单双缸之分,冷室机280T以上多为双缸顶出,由于大机器顶出板较大,考虑到悬挂的平衡性,所以是通过直径较大的缸悬挂顶出板,而非活塞杆悬挂,活塞杆固定在静型板上,不动,但缸动。
这种设计的缺陷是零件比单缸增加一倍,成本与故障率皆增加,更由于此缸在曲臂正中,重导致拆卸不易。且由于缸动式缸的活塞杆穿缸前后腔而过,活塞受力面积受影响,所以既便是双缸,也并没有明显增加顶出力。更由于此缸前后腔皆由活塞杆穿出,增加了密封件用量,使用中漏油机率偏大。

而单缸,有成本与可靠性的优势。至于顶出板悬挂的稳定性,顶出导向柱应可保证。当然,88T等小型压铸机通常用单缸。也有不然,如老式冷室125T压铸机既用双顶出缸,顶出板悬挂于活塞杆上,如为增加顶出力,则不如用一大直径缸代之,以期减少零件与故障率。且此缸是悬在活塞杆上,也并无稳定性的理由,实令人不解。好在此种双缸设计,在小型机上已然摈弃。

至于单缸的具体设计,以拉杆连接前后缸盖为宜,一则成本低廉,若用卡环连接,则缸壁厚,成本高重量大不易拆卸。二则就是此缸所处的特殊位置,需轻便人工可拆卸。 经验上来说,以目前冷室180T与200T两种小型压铸机为例,两机性能相近,然顶出缸一项,前者用拉杆式,零件少重量轻成本低,易拆卸,使用反映良好。 后者缸为整体锻件(缸与后缸盖一体),但却没有锻出前缸盖连接台阶,前缸盖依然用卡环连接,导至此缸在成本大增的情况下,重量也大增(缸壁过厚,且由于设计得不合理,各零件皆大而重),由于前缸盖,卡环,压圈,导向套,导套压盖的存在,结构十分复杂。成本高,零件多,重而人工无法拆卸,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的设计。

简化设计应根据情况综合考虑,如200T压铸机顶出缸的设计,简化了后缸盖(整体式),却增加了前部许多零件,其设计不为简化,不为成本,不为使用方便,看不出设计思想,且不顾180T顶出缸的成功设计在前,不能不说是设计人员一时的率兴而为。
值得一提的一个细节,180T的顶出缸前后缸盖拉杆,由于缸的长度较短,先为双头镙栓,后改为长镙丝,降低了成本减少了零件种类。

88T顶出缸由于体积更小,各零件的一体化不会明显增加成本与重量,反而应大胆采取一体化设计,减少零件数量,以提高可靠性,及装配拆卸的方便性。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