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诗意 150字左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7:54:02

登上高高的幽州台,放眼眺望,既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又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感慨天地茫茫无穷尽,而人生易老壮志难酬,我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少了点)

这首诗在陈子昂的诗歌作品中独一无二,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从诗歌形式上来讲,它似乎不能划归任何一种类别,连诗歌的重要特征——押韵,也弃而不用,它确实如题目所指示的那样,它是诗人从心底唱出的无调的“歌”。然而,它那质朴的形式与直白的语言中却蕴涵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千百年来,仍然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发力。

诗的起首两句,突如其来且丝毫不加掩饰地表达了对于自己生不逢辰的愤愤不平感和失落感。由于这首诗写作时间、地点以及诗人当时的处境都相当明确,所以对诗中的“古人”“来者”如何理解,历来没有什么疑义。“古人”即指春秋战国时期能够礼贤下士的燕昭王,“来者”指以后就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显然,这两句诗里包含着明显的现实内容,是作者当时所思所感的直接反映。但如果抛开我们所了解的本诗的创作背景不谈,仅从诗歌本身来欣赏和理解这首诗,不必坐实“古人”“来者”的意义,那么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就具有了更普遍的意义,它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不少论者认为表现了空间的寥廓无限,未必确切。其实这一句表达的意思直接接续前两句,且把时间无尽及个人生命有限之间的对比进一步强化。前两句在表达时间感时还隐隐有一个“我”作坐标,这样势必限制了读者的思绪,第三句则直接从“天地”落笔,而天地是亘古不变、无始无终的,这样诗人的茫然感、失落感就更彻底、更难以排解,而读者也被带入一个更广阔的诗境中。在这一层深似一层的思绪中,诗人的悲感无可消解,终而至于“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的形象也就此定格。

这首诗纯任感情喷发,没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技巧。不过,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与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的节奏完全相应,而第三句中的“天地之悠悠”读起来语调舒缓、平直,第四句“怆然而涕下”读起来语调急促、下挫,语调的变化与感情走向相合,是出自诗人匠心,还是无意而为之,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