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的葫芦 500字左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9:05:54

聊城葫芦雕刻

  聊城蝈蝈葫芦(蚰子葫芦)雕刻艺术,历史悠久,选材独特,内容广泛,设计科学、精美。既有实用价值,又能作为高雅的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它那粗犷豪放的雕刻技法,释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记载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鲁西浓郁的乡土风情,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享誉海内外。

  葫芦源于印度,在我国种植很广。葫芦雕刻艺术南北均有,唯独聊城的葫芦雕刻艺术更负盛名,独树一帜。聊城是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昔日这里商贾云集,繁盛一时,蝈蝈葫芦曾一度成为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新,前后经历了三个比较突出的发展阶段。粗花雕刻阶段,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主要作品有花葫芦、片花,雕刻些鸟、鱼、虫、花,尾部开口,工艺简单。细花雕

  刻阶段,距今也有200年左右,主要有“狮子滚绣球”、“松树花篮”、“打鱼”、“读书”、“耕田”等。清末民初,聊城蓄养蝈蝈的风气盛行,葫芦的雕刻艺术也在迅速提高。选料、着色、刀法更为讲究,选材更为广泛,如“八仙过海”、“武松打虎”、“水浒人物”、“聊城传说”等,使聊城葫芦雕刻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聊城人用雕刻葫芦蓄养蝈蝈,先是于夏秋之季,将蝈蝈从田间捉回,放到高粱皮或细竹片编制的笼子里,悬挂在院内瓜架凉棚下,让其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秋去冬来,将蝈蝈放进葫芦里,揣入怀中御寒,闲暇无事时,在房前街头晒暖,取出葫芦,蝈蝈爬出,在阳光下抖翅嘶鸣,却是别有一番情趣。因此,种植、制作、销售蝈蝈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阎寺、梁水镇、堂邑乡镇一带,如陈庄、郎庄、大杨庄、赵李王、拐李王、小赵庄、王辛、八刘、李石庄、小刘庄、王家庙等。在众多的制作葫芦工匠中,尤以清朝末年雕刻艺人程升堂、陈金语、杨印台最为著名。特别是堪称葫芦王的郎发敏(外号五和尚)削刻的蝈蝈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称为佳品,每只售价1块银元,有时高达3块银元以上,售价很高,但仍然供不应求,登门购葫芦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名扬千里。其佳作有“八卦图”、“龙”等,培受推崇。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葫芦雕刻艺术步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三打祝家庄”、“八仙过海”、“断桥”、“戏剧人物”、“绣球葫芦”等。特别是“仿古宫灯”葫芦,雕刻得更为精美。先将圆形的葫